抗击疫情心理防护六问六答
2022-04-08 14:41:39 2026
一、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身—心”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新冠期间,免疫系统要在人们的心境和情志相对平稳状态下才发挥正常抗病作用。悲观失望的负面心理要很大成分抑制免疫细胞和抗体的活性,使其发挥不了正常抗病作用。相反,以冷静务实,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当下的困境,战胜胆怯与担忧,才能给我们人体免疫系统营造一个发挥抗击病毒的最好环境,使其发挥最佳的抗击病毒入侵的能力。
小贴士:心情好好哒 身体棒棒哒
二、疫情压力下,人们的常见心理应激反应是什么?
焦虑:坐立不安;无法专心做一件事情;内心惶恐,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
疑病、担心及抱怨:害怕自己被感染,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任何一点躯体的不适,都会怀疑与疫情有关;
强迫:反复的洗涤、消毒;有关疫情的消息反复在脑子里盘旋,无法消除,恐惧外出;
睡眠障碍:失眠、入睡困难、易惊醒、早醒;噩梦、易被噩梦惊醒;
易激惹、愤怒、攻击性: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落实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不理解理解自己的痛苦。
悲伤、思念:这是常见的感觉和情绪,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感染感到很难过、很悲痛;
绝望、迷茫无助: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觉得末日到来或一切转眼成空。
内疚、罪恶感: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亲友,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能够避免亲友的感染。
如果类似情况持续超过一周(丧亲一般6个月内)以上,且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或无理由的悲观痛苦,特别是在疫情之前就有相关心理问题者,须及时向心理老师或向医护人员求助。
小贴士:应激反应是正常 深陷痛苦求帮忙
三、疫情期间,心情总不好,是不是就成“神经病”了?
1、在心理学上没有“神经病”这个概念,人们平常所说的“神经病”大约是“精神疾病”或“心理失控不可理喻”的意思。精神疾病、心理疾病也是病,及时医治是可以康复的,不应讳疾忌医,更不应歧视相关病患。避讳和歧视都是不科学不利于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做法。
2、人类的心理有很强大的“自愈能力”,对大多数人而言一般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自愈,不需要特殊的干预。
3、精神疾病患者通常会有家族遗传史或在成长过程受到过重大的心理创伤,或者部分人有人格缺陷。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面临压力不会患精神疾病。常见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在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界有普遍公认的判断三原则:①是否出现了幻觉(幻听、幻视等)或妄想;②自我认知是否出现问题,能否或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疗;③情感与认知是否倒错混乱,知、情、意是否统一,由此社会功能是否受到严重损害。
4、情绪波动是自然现象,正常人即便没有疫情也会有情绪波动,甚至我们睡梦中也能感知到自己的情绪波动。情绪起伏是生命正常运转的表现,在合理范围内情绪波动都属于正常反应,对于不良情绪应接纳但不纵容。
5、“天天开心快乐”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美好愿望,不能成为现实中对自己的“绝对化要求”,俗话说“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苛求完美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失落和痛苦。
小贴士:不如意十有八九 人生常态放轻松
四、感到极度恐惧、焦虑,始终放松不下来怎么办?
1、人的负面情绪越压抑越容易出问题,因此要学着逐步“允许”自己可以有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不压抑不纵容。
2、学会陪伴自己并与自己对话,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究竟哪些需要没有被满足或经常被忽略了,然后对症下药。
3、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专注于爱好,比如听喜爱的音乐,看喜欢的影视剧,和喜欢的人聊天,适度做室内运动,或专注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等。
4、若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放松效果,可参照网络上的“放松训练“、“放松冥想”、“呼吸放松”、“想象脱敏”、“自我催眠”、“着陆技术”等方式自我调节。
5、经过多次尝试仍效果不佳的,可寻求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心理老师联系方式:QQ:2925820943,电话:0555-5222035。
小贴士:越想放松越紧绷 了解自我胜东风
五、不停地刷疫情相关消息,总感觉有不可控的事要发生,如何是好?
人们遇到无法消化的巨大的持续的压力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无能为力,同时求生的本能也会被深度的激发,“生(战斗)”与“死(放弃)”两股力量在内心争斗不休,焦虑倍增,于是就会产生“虽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却总要抓住点什么”的强烈冲动。现代人最容易也最便捷的做法就是抓住信息以期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这样就可以暂时缓解焦虑,同时制造一种“已经可控“的心理假象从而得到自我安慰。这种心理过程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会自动启动,但持续久了过度了也会带来麻烦,比如持续焦虑、心烦意乱、心身疲惫、失眠多梦、迷信“阴谋论”、自暴自弃甚至出现躯体化问题等。
出现上述情况时就需要充分调动自己最基本的理性意识和思维力量,比如简单推理“全国那么多专家必然比我考虑安排更周全”,“人类千万年来历经无数次疾病危机都平安度过了,这次也不例外”等。控制每天看各种信息的频率和时间,选定官方权威的渠道获取信息,防止“信息过载”,特别要防止被“贩卖焦虑”的个人或商家绑架,让自己陷入“看信息-焦虑难受-紧盯信息-焦虑升级”的恶性循环中。如果出现惶惶不可终日,总感觉有灾难要发生,甚至出现幻觉等症状,无法正常生活,务必及时就医,建议到三甲以上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专业诊疗。
小贴士:风霜雨雪不能避,春夏秋冬有风景
六、“在校隔离”时间久了生活枯燥郁闷,睡不好,可以做些什么?
当前阶段作为学生“在校隔离”就是爱自己、爱社会、支持抗疫的表现。隔离是对日常学习生活方式平衡性的一种破坏,引起身心方面的诸多不适也在情理之中。解决的办法包括但不限于:
1、静心隔离,积累心理资本。利用难得的清净时间向内审视觉察自我,更多的了解与倾听自己深层的心灵动态,有助于缓解情绪困扰,避免“心理枯竭”,并获得更深层的意义感。一边静养休息一边配合有节律的“宿舍学习计划”,谋定而后动,给自己多些思考时间,沉淀智慧,精细的谋划未来。
2、规律生活,修身养性。执完成你的健身计划,原则上以室内活动为主,通过饮食、运动和规律作息调理身体,提升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同时开展一些适合自己和舍友的娱乐活动,比如团体游戏、看影视剧或培养个人爱好等,达到身心和谐放松的良好状态。
小贴士:寻找生命意义感,心理强大何惧冷暖
“身—心”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新冠期间,免疫系统要在人们的心境和情志相对平稳状态下才发挥正常抗病作用。悲观失望的负面心理要很大成分抑制免疫细胞和抗体的活性,使其发挥不了正常抗病作用。相反,以冷静务实,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当下的困境,战胜胆怯与担忧,才能给我们人体免疫系统营造一个发挥抗击病毒的最好环境,使其发挥最佳的抗击病毒入侵的能力。
小贴士:心情好好哒 身体棒棒哒
二、疫情压力下,人们的常见心理应激反应是什么?
焦虑:坐立不安;无法专心做一件事情;内心惶恐,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
疑病、担心及抱怨:害怕自己被感染,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任何一点躯体的不适,都会怀疑与疫情有关;
强迫:反复的洗涤、消毒;有关疫情的消息反复在脑子里盘旋,无法消除,恐惧外出;
睡眠障碍:失眠、入睡困难、易惊醒、早醒;噩梦、易被噩梦惊醒;
易激惹、愤怒、攻击性: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落实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不理解理解自己的痛苦。
悲伤、思念:这是常见的感觉和情绪,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感染感到很难过、很悲痛;
绝望、迷茫无助: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觉得末日到来或一切转眼成空。
内疚、罪恶感: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亲友,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能够避免亲友的感染。
如果类似情况持续超过一周(丧亲一般6个月内)以上,且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或无理由的悲观痛苦,特别是在疫情之前就有相关心理问题者,须及时向心理老师或向医护人员求助。
小贴士:应激反应是正常 深陷痛苦求帮忙
三、疫情期间,心情总不好,是不是就成“神经病”了?
1、在心理学上没有“神经病”这个概念,人们平常所说的“神经病”大约是“精神疾病”或“心理失控不可理喻”的意思。精神疾病、心理疾病也是病,及时医治是可以康复的,不应讳疾忌医,更不应歧视相关病患。避讳和歧视都是不科学不利于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做法。
2、人类的心理有很强大的“自愈能力”,对大多数人而言一般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自愈,不需要特殊的干预。
3、精神疾病患者通常会有家族遗传史或在成长过程受到过重大的心理创伤,或者部分人有人格缺陷。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面临压力不会患精神疾病。常见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在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界有普遍公认的判断三原则:①是否出现了幻觉(幻听、幻视等)或妄想;②自我认知是否出现问题,能否或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疗;③情感与认知是否倒错混乱,知、情、意是否统一,由此社会功能是否受到严重损害。
4、情绪波动是自然现象,正常人即便没有疫情也会有情绪波动,甚至我们睡梦中也能感知到自己的情绪波动。情绪起伏是生命正常运转的表现,在合理范围内情绪波动都属于正常反应,对于不良情绪应接纳但不纵容。
5、“天天开心快乐”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美好愿望,不能成为现实中对自己的“绝对化要求”,俗话说“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苛求完美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失落和痛苦。
小贴士:不如意十有八九 人生常态放轻松
四、感到极度恐惧、焦虑,始终放松不下来怎么办?
1、人的负面情绪越压抑越容易出问题,因此要学着逐步“允许”自己可以有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不压抑不纵容。
2、学会陪伴自己并与自己对话,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究竟哪些需要没有被满足或经常被忽略了,然后对症下药。
3、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专注于爱好,比如听喜爱的音乐,看喜欢的影视剧,和喜欢的人聊天,适度做室内运动,或专注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等。
4、若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放松效果,可参照网络上的“放松训练“、“放松冥想”、“呼吸放松”、“想象脱敏”、“自我催眠”、“着陆技术”等方式自我调节。
5、经过多次尝试仍效果不佳的,可寻求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心理老师联系方式:QQ:2925820943,电话:0555-5222035。
小贴士:越想放松越紧绷 了解自我胜东风
五、不停地刷疫情相关消息,总感觉有不可控的事要发生,如何是好?
人们遇到无法消化的巨大的持续的压力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无能为力,同时求生的本能也会被深度的激发,“生(战斗)”与“死(放弃)”两股力量在内心争斗不休,焦虑倍增,于是就会产生“虽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却总要抓住点什么”的强烈冲动。现代人最容易也最便捷的做法就是抓住信息以期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这样就可以暂时缓解焦虑,同时制造一种“已经可控“的心理假象从而得到自我安慰。这种心理过程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会自动启动,但持续久了过度了也会带来麻烦,比如持续焦虑、心烦意乱、心身疲惫、失眠多梦、迷信“阴谋论”、自暴自弃甚至出现躯体化问题等。
出现上述情况时就需要充分调动自己最基本的理性意识和思维力量,比如简单推理“全国那么多专家必然比我考虑安排更周全”,“人类千万年来历经无数次疾病危机都平安度过了,这次也不例外”等。控制每天看各种信息的频率和时间,选定官方权威的渠道获取信息,防止“信息过载”,特别要防止被“贩卖焦虑”的个人或商家绑架,让自己陷入“看信息-焦虑难受-紧盯信息-焦虑升级”的恶性循环中。如果出现惶惶不可终日,总感觉有灾难要发生,甚至出现幻觉等症状,无法正常生活,务必及时就医,建议到三甲以上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专业诊疗。
小贴士:风霜雨雪不能避,春夏秋冬有风景
六、“在校隔离”时间久了生活枯燥郁闷,睡不好,可以做些什么?
当前阶段作为学生“在校隔离”就是爱自己、爱社会、支持抗疫的表现。隔离是对日常学习生活方式平衡性的一种破坏,引起身心方面的诸多不适也在情理之中。解决的办法包括但不限于:
1、静心隔离,积累心理资本。利用难得的清净时间向内审视觉察自我,更多的了解与倾听自己深层的心灵动态,有助于缓解情绪困扰,避免“心理枯竭”,并获得更深层的意义感。一边静养休息一边配合有节律的“宿舍学习计划”,谋定而后动,给自己多些思考时间,沉淀智慧,精细的谋划未来。
2、规律生活,修身养性。执完成你的健身计划,原则上以室内活动为主,通过饮食、运动和规律作息调理身体,提升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同时开展一些适合自己和舍友的娱乐活动,比如团体游戏、看影视剧或培养个人爱好等,达到身心和谐放松的良好状态。
小贴士:寻找生命意义感,心理强大何惧冷暖
- 上一条20个经典沟通技巧2022-04-08 14:41:39
- 下一条疫情当前,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指南2022-04-08 14: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