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与产业工程师学院 >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首页 > 创新与产业工程师学院 > 通知公告

皖江工学院双创学院关于举办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 创新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的通知

  2021-05-12 20:27:13
各院、部门: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定于2021年4月至10月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教高函〔2021〕2号)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于2021年5月至7月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
、总体目标
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传承跨越时空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聚焦“五育”并举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推进赛事组织线上线下相融合,打造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创新创业盛会。
——更中国。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体现红色基因传承,为全球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模式,提升高等教育感召力。
——更国际。汇聚全球知名高校、企业和创客,融入经济双循环创新浪潮,搭建全球性创新创业竞赛平台,提升高等教育影响力。
——更教育。建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实践平台,提升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造精神,展现高等教育塑造力。
——更全面。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各学段的全覆盖,打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各环节,提升高等教育引领力。
——更创新。优化竞赛形式与内容,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助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创造力。
三、主要任务
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建构素质教育发展新格局,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自立自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
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把教育融入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四、组织机构
校内选拔赛设立组织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裁判委员会、秘书处。
大赛组委会由吴继敏校长、阮怀宁副校长担任主任,朱昌平、胡明、沈长松、陈礼和、乔晓华、赵恒文、徐德信、方承武、江冰担任副主任。大赛组委会负责大赛组织实施指导工作。
专家委员会由朱昌平担任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大赛专家委员会邀请相关专家作为成员,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并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工作。
裁判委员会由张勤书记担任主任、丁红菲担任副主任。邀请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纪检部门等单位专家作为成员,负责大赛仲裁事宜。
大赛秘书处设在双创学院。由丁红菲担任秘书长,负责校内选拔赛日常组织、省赛和国赛项目推荐工作。
各院部应根据实际成立组织机构,由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负责本院部预赛以及参加校内选拔赛、省赛、国赛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向大赛组委会秘书处报告有关大赛组织情况。
五、参赛项目类型
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参赛项目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 “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2. “互联网+”制造业,包括先进制造、智能硬件、工业自动 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军工等;
  3. “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 术、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工具软件、社交网络、媒体门户、企业服务、下一代通讯技术、区块链等;
  4. “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包括广播影视、设计服务、文 化艺术、旅游休闲、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动漫娱乐、体育竞技等;
  5. “互联网+”社会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消费生活、金融、 财经法务、房产家居、高效物流、教育培训、医疗健康、交通、
人力资源服务等。 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根据行业背景选择相应类型。以上各类项目可自主选择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六、参赛要求
1.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
2.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3.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须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等;已在主管部门完成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须提交营业执照、登记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相关证件的扫描件、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等。参赛项目可提供当前真实财务数据、已获投资情况、带动就业情况等相关证明材料。在大赛通知发布前,已获投资1000万元及以上或在2020年及之前任意一个年度的收入达到1000万元及以上的参赛项目,请在总决赛时提供投资协议、投资款证明等佐证材料。
4.参赛项目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须尊重中国文化,符合公序良俗。
5.参赛项目根据各赛道相应的要求,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已获本大赛往届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
6.参赛人员(不含师生共创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86年3月1日之后出生)。
七、参赛对象
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已获投资情况和项目特点,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师生共创组。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一)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2021年5月31日(以下时间均包含当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并符合以下条件:
1.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团队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
2.高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参赛项目不能参加创意组(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有参赛申报人的除外)。
(二)初创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8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不超过1轮次,并符合以下条件:
1.参赛申报人须为初创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6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企业法人代表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2.初创组项目的股权结构中,参赛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3.高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可以参加初创组,允许将拥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股权与学生所持股权合并计算,合并计算的股权不得少于51%(学生团队所持股权比例不得低于26%)。
(三)成长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3年以上(2018年3月1日前注册);或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8年3月1日后注册),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2轮次以上(含2轮次),并符合以下条件:
1.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6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企业法人代表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2.成长组项目的股权结构中,参赛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3.高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可以参加成长组,允许将拥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股权与学生所持股权合并计算,合并计算的股权不得少于51%(学生团队所持股权比例不得低于26%)。
(四)师生共创组。基于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 成果转化项目,或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创业且教师所占权重比例大于学生(如已注册成立公司,教师持股比例大于学生)的项目参加师生共创组进行比赛。并符合以下条件:
1.参赛项目如已注册成立公司,公司注册年限不得超过 5 年 (2016 年 3 月 1 日后注册),师生均可为公司法人代表。企业法人代表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股权结构中,师生股权合并计算不低于 51%,且学生参赛成员合计股份不低于 10%。
2.参赛申报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 究生,不含在职生) ,或毕业 5 年以内的毕业生(2016 年之后毕 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
3.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在编教师(2021 年 6 月 1 日前 正式入职)。
以项目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项目团队,每个项目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参赛项目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项目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可借用他人项目参赛。已获往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再报名参赛。
各院部负责审核参赛对象资格,申报条件。
八、比赛赛制
大赛采用院部预赛,校内选拔赛,省级决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二级学院预赛由各二级学院负责组织,校内选拔赛由我校双创学院负责组织。
各二级学院参赛项目不得少于上届:水利学院、土木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不得少于70个项目、电气学院、机械学院不得少于100个项目,艺术学院不得少于40个项目。基本项目来源:赛验融合,所有立项的(国家、省、校)大创项目必须参加赛事;赛考合一,所有双创课程赛考合一,3-5人一组参赛;所有双创学院创新创业团队同学每人牵头带领同学至少申报1个参赛项目。
九、赛程安排
(一) 初赛准备阶段(2021年5月1日-5月31日)
初赛由各二级学院组织完成,各二级学院组织同学进行网络申报,组织有关专业教师对申报作品进行初评,选拔本院优秀作品;指导教师应结合所指导作品情况,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完善。参赛作品需经各二级学院统一组织评审后,于5月30日之前将本系参加复赛作品排序(按照网络申报总项目数的10%)统一推荐报送至双创学院。(逾期,视为自动放弃参赛资格)。
(二) 校内决赛阶段(暂定2021年6月上旬)
“互联网+”校内决赛将于各二级学院初赛结束后进行,双创学院将组织相关评委对各二级学院选拔出的优秀参赛作品进行评比,综合学生网络投票数、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投票数,评选出校级优秀项目,并选拔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省竞赛。
(三) 修改上报阶段(2021年6月中旬和下旬)
双创学院根据校内决赛评审结果确定代表我校参加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作品。对相关作品进行信息跟踪和技术支持,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备战省级比赛。
十、评审规则及奖项设置
评审规则请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 ncss.cn)查看具体内容。校内选拔赛将评出校级特、一、二、三等奖,优秀作品颁发证书。通过学校决赛最终评审出的特等奖作品,将推荐参加2021年的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根据安徽省“互联网+”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与比赛情况,待终审结果揭晓后,公布比赛成绩并进行相应的表彰奖励。
十一、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单位要提高认识,把竞赛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本届“互联网+”比赛为创新创业大赛,因此增加作品自查环节。申报作品需签订承诺书, 承诺作品符合“互联网+”竞赛申报作品的要求, 接受学校竞赛组委会抽查。一旦发现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作品, 将取消参赛资格, 该单位不得补报作品。经核实有舞弊、抄袭、作假等的作品, 将给与相关成员进行通报批评。
(二)深入发动、广泛宣传
各单位要突出竞赛的学术性和普遍性, 通过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发布竞赛消息, 接受学生咨询, 进行广泛动员,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同时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对参赛选手进行积极宣传报道。使“互联网+”的品牌在我校产生更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在我校营造出浓厚的竞赛氛围、科研氛围、创新氛围。鼓励师生观看大学生创新创业题材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确保参赛师生充分了解大赛、积极参与大赛。
(三)精心组织、扩大影响
各单位精心组织院部内选拔活动,推选出一批优秀作品参加校内选拔赛;要为参赛同学创造条件,聘请专业教师对参赛团队进行指导和培训,保证参赛作品的质量。同时可通过举办选手交流会、前届获奖选手经验宣讲会等活动来扩大“互联网+”的影响力。
要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积极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助力“双创”升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根据文件要求,请各单位请于 5月28日前将本单位最终参赛作品在网上进行上报。
十二、联系方式
1.大赛交流QQ群号:894129175,请各院、部通知对比赛感兴趣的同学加入该群,便于赛事工作沟通交流。
2.大赛联系人:
         姓名    手机号                           QQ
老师负责人:  朱昌平 05555203375
学生负责人:  陈璐阳 18655575636 369845132
各院联系人:
水利、艺设院 孙建浩 18324832366 2998421050
土木院       鲍玉然 15935358273 894023416
电信院       卢  阳 15077944888 643942061
机械院       陈丽华 18356400522 2990835847
管理院       张  燕 19810940615 1154831047
财经院       卢  润 18726019163 1532952920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QQ公众号

Baidu
map